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打开视野“取真经” 见贤思齐促发展

  原题:

  打开视野“取真经” 见贤思齐促发展

  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杭州考察学习综述

  智汇金陵,聚才筑梦;潮起钱江,风起云涌。11月4日至5日,就在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归来一周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杭州考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第一时间贯彻落实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活动总结交流会精神,开启了一次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找准标杆之行。

  风物长宜放眼量,芜湖怎么看?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芜湖改革发展的一个“传家宝”,而开阔眼界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聚焦省委对芜湖提出的下好创新“先手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个走在前列”要求,去年7月以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合肥、常州、松江、滁州、南京、杭州等地学习考察,每次归来之后都召开总结会、开展大讨论。

  此次苏浙之行,几乎“复刻”了省党政代表团在南京、杭州的考察路径,两天的考察行程紧凑、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考察点涵盖跨江新区、创新平台、高新企业、特色小镇、滨江廊道、行政服务中心等各个领域,将芜湖与江浙地区的差距直观呈现,让代表团成员真正受警醒、受触动。

  南京市发挥创新资源丰厚、区位优势独特等有利条件,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长三角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长三角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高起点规划建设的江北新区瞄准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三区一平台”;闻涛广场、青龙绿带贯穿长江之畔,呈现出昔日荒滩滤旧景、今朝“绿带”绣滨江的壮观图景;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紧抓万物互联时代转型机遇,实现先进计算与各产业领域需求交叉融合及应用创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变革科技管理机制、开放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已孵化30多家企业;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拥有全国领先的药物研究院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群策群力、先声夺人,成为研发驱动型制药企业中的翘楚。

  杭州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新型国际贸易策源地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跑”出便民惠企新速度;位于钱塘江畔的城市阳台将钱江新城全貌尽收市民眼底,动感十足的灯光秀让城市夜景更加璀璨;滨江区智慧e谷展厅一站式集成展示杭州高新区(滨江)智慧产业领域重点骨干企业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全方位呈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磅礴动能;杭州“城市大脑”依托数据中枢系统用大数据赋能城市治理,实现了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民生活的极大便利;云栖小镇从破旧的工业园区嬗变成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的特色小镇,上演了一段段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故事;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人工智能小镇重点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业态,描摹出人工智能对未来生产生活的深刻改变;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加快谋划和打造“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创新中心,处处涌动着创新的活力、创业的激情。

  对标先进补短板,芜湖怎么办?

  考察中,大家一路看、一路记、一路议,这些折射出苏浙改革发展大主题的小切口,都切中芜湖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思维脉络。立足岗位实际,结合考察内容,代表团成员们始终思考着“芜湖怎么干”的问题。在15日召开的总结会上,各县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结合发展和工作实际畅所欲言。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提出,支持芜湖建设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00家,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79个,布局建设41个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三角前十。市科技局局长杨少华表示,要缩小与沪苏浙的发展差距,必须牢牢坚持人才优先主战略不动摇,提升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政策扶持的精准性、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引扶持的持续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大院大所合作的坚定性、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主动性。

  自去年6月加入G60科创走廊以来,芜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活动中,全省地市一级共达成118个合作事项,其中芜湖市达成16个,9个项目达到5亿元。市发改委主任张东表示,芜湖市在完成G60科创走廊第二次联席会议、鸠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合作示范园区、运营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通用航空产业联盟、深化“一网通办”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将继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进落实好松江芜湖中心、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等工作。同时,启动编制机器人和通用航空两个分行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提升计划》。今年前8个月,芜湖市战新产业在库规上企业达490家,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6%。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新宇认为,南京的青龙绿带、闻涛广场,杭州的城市阳台、千万工程是两市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作为开发建设主线的生动实践。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将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经济业态、风情文态“四态”融合,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当今,城市治理已经由过去的马力时代、电力时代发展到算力时代。杭州市建设覆盖交通、公安、城管、文旅、卫健等领域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标准地”等做法,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市经信局局长季学敏认为,芜湖市数字经济要与江浙沪地区错位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产业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翁明表示,优化政务服务,要建设企业开办智能审批系统,实现“一日办结”;按照“零原件、不见面”原则,推动1000项个人事项“全程网办”;创新园区政务服务试点,实施“综合受理、一窗服务”。

  坚定信心再出发,芜湖怎么干?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怎样看待神秘的温州人”等大讨论,就将芜湖人的目光牵引至东部,在“跳出芜湖看芜湖”的理念中不断寻找、校正发展方向。2016年4月,市委召开“向东看、往东比”解放思想大讨论交流会,这既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的历史定位和职责使命,也是芜湖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坐标选择。今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芜召开,“东”的指向更加明确,比学赶超的路径也愈发清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顶天、市场立地”,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有机结合,激发了江浙地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培育出一大批“瞪羚”“独角兽”企业,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回顾芜湖的发展之路,也正是基于对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对发展资源的有力集聚,才从一张白纸培育出总产值达3616亿元的四大支柱产业,裂变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如今,南京、杭州通过城市的现代化,加速了人才集聚,促进了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又加快了人才的集聚,反哺了城市现代化,三者形成良性循环。事实证明,芜湖多年坚持推动人才结构、产业层次、城市品质三个高端化良性互动之路“走对了”。尽管囿于资源禀赋、政策条件等因素,芜湖与沪苏浙的发展有落差,但站位和眼界不能有落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既做受益者、更做贡献者”,成为市党政代表团成员多次学习考察的共识。

  长三角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区域竞争,分享更多机遇红利,真正把芜湖的产业基础、创新优势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我们要继续拿出发展奇瑞时“谋于荒滩、成于陋室”的创业精神,聚焦有限领域“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正如考察总结会所强调的那样,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推深做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确保“四个走在前列”落到实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