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

首页>地方频道>池州>要闻

技术创新让池州长江大桥有颜值有内涵

  “‘皮肤功能混凝土’‘钢横梁集聚锚’‘根式灌注桩’,这三项国内外首创的技术,让咱们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不仅有颜值,而且有内涵。”6月17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技术研发中心总负责人王海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是国家高速公路京台并行线德州至上饶高速跨越长江的关键性工程,也是安徽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纵三”济祁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5.818公里,北岸接线长16.153公里,南岸接线长19.055公里。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过程中,首次在塔柱上应用了“皮肤功能混凝土”和“新型钢横梁集聚锚”两项新技术,首次在基桩工程中大面积使用了“根式灌注桩”技术,凸显池州地域文化,全力打造品质工程。

  外有颜值——

  “皮肤功能混凝土”让主塔洁白如玉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跨江主通航孔桥为主跨828米的不对称混合梁双塔斜拉桥,高达243米,相当于90层楼的南岸主塔高耸入云,呈双手合十“佛手”状。

  与国内外已经建成的其它大桥主塔的灰黑色外观不同,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主塔外表经过打磨后,颜色类似白玉,不仅壮观,而且美观。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袁永瑞告诉记者,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团队依据仿生学“皮肤效应”理念,在大桥塔身首次引入“梯度功能混凝土”,俗称“皮肤功能混凝土”,提高了塔柱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观赏性,使塔柱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达到了最优。

  在施工过程中,主塔用普通混凝土塔建,外面再铺设30公分的皮肤功能混凝土。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部技术研发中心经过了600多组材料配比试验,和15次模型工艺试验,终于让两种截然不同的混凝土实现高效黏合。

  内藏玄机——

  “钢横梁集聚锚”隐身金色钢珠中

  如果把大桥主塔比作一双“佛手”,“合十”的双手之间6颗分别重达31吨的金黄色钢珠就是“佛珠”,这也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的颜值所在。如果天气晴好,白玉色的主塔和金黄色的钢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数十公里之外都能看见。

  但是在“佛珠”里,还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机关”,那就是“钢横梁集聚锚”。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首次采用新型集聚式斜拉索锚固结构,即双肢薄壁混凝土上塔柱设6道钢横梁,寓意“佛光”的放射状斜拉索在6道钢横梁上分组集聚式锚固,然后从“佛珠”里“射”出。

  集聚锚能够极大提高整个上塔柱的结构稳定性。王海伟解释说,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始终经受江面风力和车辆通过时压力考验,集聚锚能有效地缓解斜拉索对主塔的拉力。集聚锚加工、安装、钢混结合部及斜拉索安装施工难度大,面对重重挑战,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团队超前策划、精心施工,确保了平面位置、高程允许偏差均控制在设计要求以内,施工精度和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下有深度——

  “根式灌注桩”“咬”定泥层不放松

  “皖江沿岸属于软地基层,覆盖层很厚,给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引桥基桩建设增加了难度”,王海伟介绍说,为提升基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他们首次大面积使用了“根式灌注桩”技术,并形成包括理论、设计、施工、装备和检测等成套的技术成果。

  据了解,“根式灌注桩”增强了桩与土的咬合力,稳定性提高30%。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建设中实施的《根式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工法》获评安徽省省级工法,《系列根式基础成套技术》获评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全国仅有7个。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团队的这一创新之举,为根式基础在桥梁、港口、海洋风电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实现了桥梁与美学、人文的融合统一。作为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项目已经获得4项专利,另有7项专利正在申报中。不仅如此,“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在建成后的两三年时间内,会把相关奖项拿个遍”,王海伟肯定地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17
收藏
分享